2023年以来,各地各校持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在做好“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水平、拓展丰富课后服务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心关爱特殊学生、深化体教融合、强化家校社协同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省教育厅推广第六批25个典型案例。本期推出典型案例1—9。
一是领导重视,举好行动“指挥棒”。腾冲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创新人才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将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作为创建省级、国家级科普示范市重点人群纳入创建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并印发科普示范市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各学校成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科普兼职人员1326人、科技教育工作志愿者3166人。二是搭建平台,建设科普“演奏厅”。加强学校科普阵地建设,创建腾一中、清水四合完小等公益类校园科普场馆7个,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科普活动室4个,省级科普学校7所,中小学科普(技)活动场所41个;创建火山热海、气象科普、防震减灾、科技馆、高黎贡山博物馆等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10个,司莫拉教育基地、帕连艺术村教育基地、栖花岭教育营地、清河茶文化教育营地等研学基地和营地47个。三是探索创新,谱好行动“五线谱”。举行寒暑假创新课堂,开设机器人搭建与编程、科学实验与调查冬夏令营创新科普课堂等10期,参加全国高校科学营、省初中数学夏令营6期。举行专家院士“面对面”科普大师课堂,3位院士、科学家进校园2次,开展“漫谈科学人生”等讲座3场,惠及学生2000余人次。举行科技辅导教师提质课堂,组织科技辅导老师参加科普讲座和科技研训活动,2022年参训教师共12942人次。举行青少年德育浸润行动课堂,开展“到过我家乡”“重走主席路”等研学旅行和培训共140场次,受益学生2万余人。举行科普进校园特色大课堂215次,参加活动6.3万人次;举办科普(技)展览34次,参加活动1.1万人次;举办青少年主题科普活动88次,参加活动2.3万人次。四是科学培养,奏响双减“进行曲”。成功举办6届“腾冲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机器人竞赛”,全市30所中小学校近45000名师生参加,累计征集学生创新成果、少儿科幻画、优秀实践活动等作品2306项,232件分别获国家、省、市级奖项;880名学生在各类机器人竞赛和无人机大赛中获国家、省级一、二、三等奖。
一是组建优秀科创教师团队。全区50余所中小学校均设有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把优质科创活动面进一步扩大到全体学生。加强科创教师团队建设,既有科技副校长挂帅,也有从事学生科创活动多年经验丰富并多次获得市、区优秀科技教师的成员,形成了具备现代科技教育知识的中青年专业教师群体。二是开展“三点半”科技教育课堂。自2018年以来区级每年均投入20万元在5-6所学校开展无人机、创意编程等为主题的“三点半”科技教育课堂,设置初级和进阶智能创意编程、机器人、无人机等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创活动,并聘请科技专家开展防溺水、防触电、防火灾、防传染病、防交通事故等民生安全科普讲座。三是广泛开展科创活动。邀请知名科学家和学者为中小学生举办主题丰富的科学讲座,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物理、生物多样性等多个领域。举行校园科技周活动,通过现场演示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魅力。开展科学探索之旅,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基地等,进行实地科学探索。连续举办十二届学生机器人竞赛、三届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二届青少年无人机大赛,每年均有30所以上学校、500多名选手和队伍参赛,在比赛中训练科学思维,培养提升观察、假设、实验、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参加国家、省、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等竞赛活动20余项,并获得优异成绩。
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有效推动科普资源赋能义务教育“双减”,建成国家级科技小院1家,省科普小镇3家、科普教育示范学校1所以及一批市、县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和青少年科技工作室。一是以高位引领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以习对科技界批示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将服务义务教育“双减”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融入日常科普、科创、科研活动。成立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各委办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科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宜良县科技教育协会和县级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二是以大师金牌活动提升科学吸引力。邀请知名科学教育大师开展“宜良县科技校长教育培训班”,邀请院士、杰出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知名教授开展“百名科技专家下基层行动”;常态化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我和科学家面对面”“天文科学普及·探索宇宙奥秘”等品牌科教活动,极大丰富了“双减”背景下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三是以科学教育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县科协与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接,开发出互动性、沉浸式科学体验课,开展科学探究、发明创造等科学活动教学,采用学校“点单”、科协“派单”、机构“送单”方式,建立科普课程资源库,分期定向推送给全县各中小学。县科技馆推出制作“不会化的雪人”“气球不倒翁”、绿色环保“气球动力小车”“伯努利气球花环”等科学实验秀,精心筹备“漂浮的针”“液压举重机”等科学实验课。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无人机、机器人、MAKEX等挑战赛培训,KAIYUN让青少年们在宜良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技馆创客中心畅享“科普大餐”。四是以科普阵地拓展课后服务。利用科技馆、科技小院、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开展科学探究课程,深入开展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积极打造青少年科教校外“第二课堂”。共有2万余名学生走进科技馆、科技小院、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深入开展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科技教育活动。五是以科普研学丰富课堂内容。县科协、教体局、文旅局等联合打造科普研学游图谱,探索“自然科普+农旅”的科技教育路径,健全科普研学与学校教育衔接机制,以自然科普教育为核心开展集爱国主义、高原农业、“趣探茶山”等内容于一体的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户外科普游20余场,18000余学子参与。
泸西县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以“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主线,以“科技知识普及+科技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培养”为内容,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县教体局联合县科协组织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各种科学小实验活动项目,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等方式获取更多科技知识,享受科普乐趣,感受科技魅力。自2022年以来,共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6场次,惠及师生3128人,组织师生2848人参加中国流动科技馆云南红河第四轮泸西站巡展。泸西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科技活动室是中小学生科普的重要阵地,免费向全县中小学生开放。探索以“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形式服务“双减”和满足公众科普需求,2022年泸西县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上海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徐汇区科学技术协会,首次实现科普资源直播共享科学实验秀、医生脱口秀、科普动画、科技动手做等趣味节目,学生家长首次“云”享上海市徐汇区特色科普资源,在线观看“新徐汇新科普”云上嘉年华直播,推动学生科学素质全面提升。
个旧市各中小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结合实际以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个旧中学按照“基础+特色”的思路,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因地制宜设置课程,组建体育、艺术、文史等16个社团,以“作业指导+答疑辅导+体育锻炼+社团活动”的课后服务模式,拓展学习空间,在丰富学生们业余生活的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创造性展示能力的舞台,成为大家生活的“调味剂”与“润滑剂”。绿春小学采取分校区、分时间、混合编班、集中管理方式,开展自主学习、体育艺术、课外阅读等多种类别的课外活动,开设爵士舞、创意美术、演讲与口才等23个社团,形式多样的课外社团活动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相应的社团服务。
蚂蚁堆乡中心校充分挖掘全乡特色资源潜力,因地制宜设计各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让“双减”政策奏响校园的“欢乐颂”。学校以“绿美云南·醉美临沧·花园临翔·绿美校园”的生态之美为主题,举办“心手相牵·华翔情深”书画摄影作品展暨2023年“大山里的小画家”美术作品公益展,以“美育+泥塑”让市级非遗文化遗产“泥塑”工艺走进学校,构建“美育+X”课程,让学生深刻体验非遗文化“泥塑”工艺乐趣。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细化生态之美的主题,从云南省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等为切入点打造绿美校园进行作品创作,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锻炼和增强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活动不但使“非遗”焕发了新的使命和力量,更有效拓宽了学校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碗窑村陶艺的传承与发展,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中华优秀民间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激发了学生对泥塑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增长见闻,形成正确的“三观”,坚定高举团旗跟党走的决心,临沧市民族中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思政活动。一是“明理、KAIYUN增信、崇德、力行”。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发展史,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为建设更强大的中国而更加努力。二是“我是校园小主人”。建立中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对学校发展的观点和建议,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能独立思考、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组织学生观看《世界周刊》《新闻联播》《新闻周刊》等,让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和热点,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是“奋斗正青春·青春心向党”。组织学生参观支部活动室,近距离感受身边的党员、身边的党组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基层的党组织如何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做到党有所呼、团有所应,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做到青春心向党,青春献给党。
富宁县通过落实保障措施、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指导等多种路径,让课后服务“升温增效”。一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解决一线教师“后顾之忧”。根据省州相关要求,第一时间印发《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资金管理制度(试行)》等文件,对学校课后服务经费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各校在5月底前全部完成《学校课后服务资金使用细则》的制定,确保规范管理使用课后服务资金,保障参加课后服务教师的基本权益,全力打通校内课后服务发展“最后一公里”。二是全面开展问卷调查,破解课后服务“制约瓶颈”。县教体局统一制作学校课后服务调查问卷,由各校面向参加课后服务的全体学生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精准了解掌握课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广大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和预期。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出调查问卷60000余份,实现课后服务全过程跟踪管理。三是深入学校调研指导,实现课后服务“提档升级”。县教体局组成由分管副局长带队的调研组,于4月下旬对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对课后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班级观摩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况、召开座谈等形式,力争将课后服务这项民心工程做得更加细致、更有温度。四是小切口促进教育“大提升”,助推“双减”落地见效。县教体局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精准“作业设计”、开展特色“社团活动”、抓实“五项管理”、深化“劳动教育”、打造“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等路径,筑牢全面育人体系,推动实现五育并举,以小切口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一是规范作业管理制度。在教学时间内,制定《每周作业安排表》并在校内公示,综合统筹学科作业总量、作业难度、完成时限,要求教师做到有布置必批改、及时反馈指导。在寒暑假前,制定《假期作业天天交清单》,将各学科假期作业分解细化到每天作业量,组织学生适时线上提交作业任务,教师每天批改,做到假期作业天天交、天天清,开学后在年级评比并公示《寒暑假作业优秀学生名单》。二是完善课后服务流程。结合学校实际,打造适合学生学情的“选课走班”套餐,初中部14个教学班665名学生按照兴趣及专长自主选择课后服务课程。开设涵盖体育艺术、剪纸、版画、写实手绘、钢琴、手鼓、吉他、架子鼓、流行演唱、舞蹈等多个项目的兴趣服务班,学校将学生按不同的服务项目编班,展现课后服务绚丽多彩、活力迸发的新面貌。三是完善“双减”管理制度。制定《弥勒市第一中学课后服务工作方案》,明确课后服务工作原则、服务安排、实施程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员工激励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在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并获得适当的劳务补助。